如何评价弘一法师的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何评价弘一法师的字?我想简单说:名副其实!大宗师。文无***,武无第二。
有人喜欢就有人不欣赏,即使如佛陀在世时,也不是所有民众都欣赏和信服他。这就是
现实。弘一法师在很多方面造诣非凡。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文学家、佛教界著名高僧大德。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学贯中西、僧俗翘楚。为人善良悲悯,为僧智慧圆通、功德圆满。是世间少有的奇才。所以若论书法,那只是弘一大师的沧海一粟。我们欣赏弘一法师、学习弘一法师,才是更全面的对他的肯定。至于书法就如同买椟还珠里面的木椟,那珍珠是他的智慧和慈悲,才是我们更要关注和学习的。
言归正传,弘一法师的字,有几个特点,希望能给朋友一点启示,不论好与坏。
一、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弘一法师擅长中西绘画。早期留学日本。
二、有佛家特色,不刚自柔,圆润通达。
三、清新淡雅。
四、超脱了男、女性别的界限,无相有相之别。
五、独树一帜,难于模仿,就如同李玉刚的演唱特色、梅兰芳先生的表演特色。难以模仿。
六、字如其人,赵体字之所以欠风骨,就是人不被认同。倘若是岳飞开创赵体那又是一翻景象。字不过是人的附加品。
七、返璞归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在世俗里成功,证明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开创新的领域别人才更容易接纳,即使别人不理解,但是别人更愿意相信。因为人们相信大师。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最后爱因斯坦说什么人们就信什么,这叫权威。毕加索开始是经典绘画,取得辉煌成就,所以当他抽象派画风出现的时候,人们也继续景仰,看不懂没关系,继续慢慢看,反正大师的画总是没错的!
晨曦小荷的观点也许比较偏激,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给友友们一点思路。那晨曦就十分开心了。再次致敬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的字,出家前和出家后有较大差别。
早年的李叔同,其书法受北碑的影响较大,点画锐利,饱满厚重,结体修长,抑扬顿挫。
出家后的弘一,洗尽铅华,方笔弱化,线条圆润。
至晚期时,结体更加简洁、圆触,线条多圆笔,无犷野之气,超脱尘世,不食人间烟火。
弘一法师的字,非阅尽人间冷暖所不能书,他的字只可欣赏,我辈尘世间人,无法学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弘一大师的书法去掉了世俗的浮华、露出的是真性。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对生死悲欣交集的感悟,而且这种感悟常人难以企及!也是弘一大师对书法的禅意表露!
身心脱落,无上清凉,一笔一划,浑然天成,是解脱菩提真意。以人书合一,精深幽微,质朴天真论,弘一大师中晚年书法,或可与《怀素小草千字文》相比。
怀素狂僧,胸中激荡,笔下意气,酒后奔腾,极古今狂草之豪迈极致,变化极致,幽微极致,超然若神明,而至于老年,以小草著作,则洗净人间烟火之气,只留一片不激不励,不垢不净的至纯至善本意。
此乃登岸舍筏,得鱼忘筌,以书证道,无我无他,无分辨,无妄想,无是非,无执着,上善若水也。也是中国***秀的文人从心底里一生自觉或不自觉都在追求的极致境界。
1、生大富大贵之家。
2、有特好的家风,从小有特好教育(品种也有一方面)先天占了天时,
3、知了、明了、圆了。(应时而生"圣人")
4、他的金石才是一绝。
5、胜过大干,白石。
弘一法师是高僧!要看懂他的字就要先弄懂他的身份。在佛教里面,讲究一个“空”字。五蕴皆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在解释法师的字之前,我们可以拿一幅字来看一下 。这幅字大家看看是不是非常漂亮?浓淡粗细、避让穿插、字形潇洒自如!一看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这幅字可以看出来作者的功底非常深厚!写好这幅作品,作者参考了很多东西。比如形式、书风、线条、章法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你有这么多思考在里面,你必然是心里有所顾虑!因为你要有意呈现一种美或者技巧!你要取悦于人!也就是你必然会心有杂念!
那么我们再来看弘一法师的字!看来天真无邪、平淡无奇!就像一个刚刚会写字的小孩儿写的字一样,看不到高超的技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法师的大境界所致!法师抛弃了一切技巧,用一种纯粹的心态来书写。好与坏,美或丑,不设计,不取悦他人!他从一个书法高手转变为一代高僧!这里面最难就在于放下!放下执念!放下世俗!他告诉世人,他是高僧!不是书法家!
曾有幸观摩了弘一法师作品真迹展。弘一法师的为人、境界、才华,都非我辈可学。都说字如其人,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完全体现了这一点,无棱无角、与世无争,其人文之美超越了书法艺术之美,让人惊叹。
如何评价弘一大师的字?
弘一大师云: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从而可以知其人心之要。书取精习练而用宏大,其书法作品脉络有三步,胎息、蜕变、羽化。俗间习北碑,秦砖汉瓦,钟鼎铭文,下达及魏晋唐宋书,中年脱俗入佛,其字大变,不拘一格,人书俱成。启功先生有诗咏道:“我敬李息翁,独行行最苦。秃笔作真书,淡静前无古。并世论英雄,谁堪踵其武”。是的他的先器识而后文艺,能够臻於化境,古云字如其人,弘一法师的书法淡远而持重,充满了佛理之气。
正如法师对其书夫子自道式的评语:“朽人的字就是法”。以高标的操守升华了书法的真正内涵,实乃***境界。因此,法师的书法已非一个简单的“艺”字可以诠释了。
作为俗人如何评价其艺之内含内蕴,仅从字形无法看出美,然在书形之内所包函大美是人的修养修炼,且恒生笃念之坚,成就了大器之完人,然经过了悲欣交集的人生过程。
因此吾侪何能望及?何能论辟?只有一字,其书为“好”朴实无华之“好”,亦弘一大师之佛理,简单为妙,不可词藻之赘物,脱俗,可难矣!
弃用笔之基础,求间架之奇怪;又弃字之筋骨以求虚弱之笔势、歪斜之点划。以曲折丑陋之形态,尽显无争之高义,舍尽沙门至刚至阳,然得佛家大慈大悲。
——书法本身是追求美的艺术,不仅是高雅的理想,更要有美的形态。
看书法作品就跟看人一样,你从他的外表能看出他很正义、善良,但正义善良的人就帅吗?看字应看其笔划、间架、字形、排列。综合这些因素,观赏字形之美,感受书者功力,并体会作品表达出的志趣。
后期的弘一法师,实乃功力最深厚者,志趣***洁者。但其字能传神达意,字形确实如虫蠕爬,跟好看不搭边。
李叔同的字确实无可学之处。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人物,本身十分有才华。
年轻时候,家境十分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
当鹤立鸡群的时候,就会内心变得十分孤独,他人生开局的完美注定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本身并不是什么坏处。
但是如果加上另外一个天才伴侣缺点那就很难说了,也就是这种人很难接受自己理想人生的一点点瑕疵。
从而郁郁不欢。
李叔同出家之后,其实并没有解决他内心的抑郁情怀。
晚年他的内心越发的空无,那个时候的他写字不用取悦任何人,纯粹地为自己的内心而书。
已经无所谓艺术性,只是一个修空的人,用最简单的笔画,最简化的写法。
你完全可以从他的字感觉到他那时的呼吸。
没有任何的跳动,更加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
李叔同书法对泉州的影响
(一)
人们常说,弘一上人与闽南很有缘,在闽南中,与泉州又特别有缘。
上人一九一八年出家,二七年来闽南到四二年逝世,共十四年。十四年中,多半是在闽南度过的。其间曾去浙江、上海、青岛等地,共约三年;在厦门、漳州,也共约三年;其余有七、八年是在泉州,这里说的泉州,是指旧泉州府属包括永春在内各县。他在泉州住过的地方有同安的梵天寺、永春的桃源殿、普济寺,南安的雪峰寺、灵应寺、水云洞;惠安的净峰寺、灵瑞山、晋江的水心亭、草庵、福林寺以及泉州城厢的开元寺、承天寺、铜佛寺、温陵养老院,等等。
上人对泉州的影响是广泛的,泉州人对他的印象是深刻的,不仅佛教界也包括文化界及其他。大家回忆他的时候,总是怀着真诚的善意,心情是美好的。这大概与他的才学、人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精神与熊度有关。丰子恺说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所以使人十分景仰。
(二)
弘一上人未出家时叫李叔同。天津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清光绪六年(一八八○)。他父亲是有名的银行家。他是庶出,他父亲生他时已经六十八岁。他四、五岁时,他父亲就死了。父亲死后,门户复杂,家庭不能相安。他尝说,他的生母很苦。青年时,看到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门户,用不平等条约桎梏着中华民族;而清室内政不修,外交脆弱,中华老大帝国,日益阽危,忧国愤时,萌生了维新变法思想。戊戌政变失败,京津传他是康梁党人,致难以安居。携眷奉母南下,寄寓上海。入南洋公学读书。当时已经颇有文名。毕业后,与同志数人设“强学会”于南市,按期讲演爱国、卫生、自立的道理,以开通民气,受到社会的称许。
未几,母病逝。送眷北上,自己束装东渡日本。临行,赋《金缕曲》一阕留别祖国,兼呈诸同学。词云: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总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读这阕词,可以想见他当时的抱负。到东京,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绘画,并从诸名家习音乐。学理与技巧并进,造诣皆甚深。旁及金石、书法,无不精妙。当时我国留学东西洋的人还很少,而学新艺术的,他是***人。
在留日时,与同学李道衡等人组织春柳剧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世界名剧。同时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春柳剧社是我国***个话剧社。他自饰旦角玛格丽特、解尔培夫人,态度严肃,演技精湛,蜚声三岛。日人誉为中国唯一艺人。
毕业回国,执教于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辛亥革命后,赴上海任《太平洋报》艺术版编辑,与柳亚子同事,加入亚子主持的“南社”,成为南社巨子之一。南社是当时进步的文学团体,极力鼓吹、唤醒国人的民族精神。
《太平洋报》停刊,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浙江***师范),主授全校图画音乐两科,奠定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始基。在校七年,与同事经子渊、夏丐尊、姜书丹诸人最相得。他教的并不是所谓“主科”,却能使学生都醉心于他所教的功课。夏丐尊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要,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他的学生朱文叔也说:李先生性情和悦,温温穆穆,从不疾言厉色,从不斥责学生,可是学生对他的功课,都诚心诚意地想做得好,目的不在分数,只是希望先生能因而更欢喜。又说,他的容止气度,一清如水,澄澄澈澈。只要你一接近他,就觉得有一派清气浸润着你,涵濡着你,使你自渐形秽,使你鄙吝之念不复存于心。
他自做教师之后,就完全改变了过去翩翩公子与留学生的一切习气,刻意于本身的修养,从不苟且。动止语默,都使人有“温而厉”、“望之俨然而即之也温”的感觉。
他既多才多艺,又复如此注意德性修养,所以学生不仅学业上进步很快,且多获得他人格上的熏陶与思想上的启迪。现代我国艺术名家,多有出自他的门下的,如漫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李鸿梁(曾任集美学校音乐教师),金咨甫,等等。
(三)
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夏,李先生入杭州虎跑寺,礼了悟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法名演音,字弘一。别号晚晴老人,取义李商隐诗“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一句。出家前将一切书籍字画衣物,都分赠各师友学生,并将平生所雕金石,封存于西湖上西泠印社石壁之中,刊字于壁上曰:“印藏”。他的出家,眷属皆不知道,及剃度后,其妾(日人)闻息,抱儿求见一面,再三哀恳,不得。仅托人代达:只当作他患虎疫死了,不必再念。妾无奈,抱儿绕室悲啼而去。从此尘缘悉脱,俗念尽捐,严持律戒,皈心净土。十肩梵籍,恒无定踪。偶与旧交相值,也淡然漠然,似隔人世。
一九四二年九月初四(新历十月十三),在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逝世。世寿六十三,僧腊(做和尚的年数)二十四。
逝世前曾赋二偈寄挚友夏丐尊。偈示: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又自写遗嘱“余于未命终前,临命终时,既命终后,皆托妙莲师一人负贵。他人无论何人,不得干预”。并盖了私章。九月初一下用午,书“悲欣交集”一纸付妙莲师。此为上的人最后之遗墨。
(四)
弘一上人对泉州佛教界是关心的,他在泉州佛教界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于当时佛教界的一些情形是有看法的。尝慨叹僧界之所以往往遭受世人诟病,实是咎由自取。因为佛门颓败,僧人多不能严守戒律,不自尊人格,只以念经拜忏为人做道场,贩卖如来家业,应付生涯。不过,他一向“但求己过,无责人非”,所以不会批评,更不会斥责的。只是从他自身的行动,可以看出他的意思。有一在家弟子对他说,僧人大抵都很浊俗,且少戒行,叫人看了憎厌,僧实愚鲁无所知。上人却向他伏地礼拜,那弟子看了,知道上人是在以身示教,从此不敢轻言。
综观上人在为僧方面的特点,约可归纳为五点。
一、不作住持,不收徒众。
二、不开大座。敷座弘法,普结善缘,事非不美。但他认为听众混杂,易生流弊,宁要精粹,不求众多。一次在上虞法界寺讲《五戒相经笺要》时,只允许五人听讲。在厦门妙释寺讲律时,也只许五人参加,在泉州破例徇众恳请讲律时,仪式也极简单:不竖法幢,不鸣椎集众,不显示大法师的威仪,处处脚踏实地,丝毫不尚虚浮。
三、治学弘法精勤。律宗自唐代南山道宣而后,历元明清七百余年,传统中断,至上人始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自日本请回律藏三大部,编考中外律丛,精心校正,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厘订原有戒律,列表分解,并加按语。此外,还有《在家备览》等多种著述。功力极深,非常人所可及。
他在泉州各地,多次为僧众弘法。在开元讲《一梦漫言》,承天讲《律学要略》,草庵讲《四分律含注戒本》,在水心亭为民众讲经,后辑成《安海法音录》一卷,在养老院讲《八大人觉经》,等等。
他不传戒,也不反对传戒,只赞成受戒后,把那些自己认为不能持守的都舍了,只选择可以持守的认真持守下去。泉州不少信众就是依照他这个意思做的。
四、不求名闻利养,生活极其清淡。经常布衲芒鞋,跣足露顶,有一袭僧衣,补了二百二十四个补钉(衣为经子渊留作纪念),一双僧鞋,穿了十五年。平日严守戒律:三衣过冬,过午不食(只食两餐)。常住极简陋的庵舍,即在承天寺,也选择大殿右边大园子尽头一间极矮小的小屋,小屋是那么狭小,一榻一几而外,仅仅只能容膝。凡有说经,路稍近者,就坚持步行不乘车。进住温陵养老院五个月,院供火柴二匣,不曾动用一枝 (他夜间不点灯,常日入而息),由妙莲师返交院董。一次,有人请他往惠安弘法,他与约法三章:不迎不送不请斋,不开大座,过城时不停留,迳赴灵瑞山。
虽声望日隆,而退抑愈甚,自责愈严,习劳习俭,洒扫浣濯,垂老躬行。
五、避绝虚举。上人自出家后,严持律戒,避绝一切虚浮。有人请为他篡述年谱,他说:“惭愧,生平无足述者”。早年影印《四分律》时,尝预立遗嘱:“本衲身后,毋庸建塔,并设其他功德,只乞募金重印此书,以广流布,于愿已得。”六十岁时,浙江缁素弟子,征文为寿,他闻知了,致书千里外,嘱以所集之资,转奉卫国战士及避难同胞,庶几有用。
逝世前,嘱咐身后事,宜极简单,不许张罗。亲***代妙莲师:不必穿好的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即已(律制规定:“尸以衣覆根”)。逝世后,即须将门窗关妥锁起,谢绝一切吊问。送龛去承天寺时,随行缁素除诵赞佛号经偈外,无任何其他举动,遵依上人意愿,连“生西纪念会”也没有举行。
(五)
弘一上人与闽南很有缘,与泉州又特别有缘,这裹补叙几件事实。
一九二七年冬,上人与尤惜阴居士由浙来闽,原拟结伴南渡暹罗,游化海外。过厦门时,适身体不舒服,在南普陀寺休养,与性愿法师朝夕相处,深相欢契。又有一班在家出家好学青年,殷勤启请演说开示。上人爱好闽南“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韩偓诗句)的温和气候;称赞闽南人情意恳切,风俗醇厚。改变了偕尤居士去暹罗的主意,发愿独自留在闽南弘法。厦门,漳州、泉州有不少地方是他住过的。
上人出家后,一向韬光埋名,遁世绝俗,常常“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或是掩关静修,谢绝往来诵讯。更不喜到处会客演说讲经赴宴,连他的老师蔡元培要见他,也婉言辞谢。去青岛市湛山寺弘律时,有市长某君求见,不许。设斋供养,不赴。市长亲自来请,亦未予接见,只书一偈付侍者转谢:“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上海有人以千金求他写数字,他不受金,也不写字。
上人在泉州,却改变了一向态度,愿意广结法缘,破例为泉州人弘了许多法,写了很多字,甚至还居然赴了几次斋。
上人在泉州写的字很多。凡有求者,无贵无贱,无不允许,所有写件,数以千计。直至逝世前半月,还为晋江中学学生写中堂数百幅,临终前数日,已经完全断食了,也仍勉强为人写字(因为约期已届)。他初时多写经句,字数较多,费力较大。后来只写佛号、法语、偈句,如“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聚生得离苦”;“心如三画师”;“不经一番寒彻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念佛不忘救国”,等等。有时就只写一个“佛”字。晚年,他把《华严经》偈句,集成楹联三百,有人请他写这些字就写偈句联语。他晚年所写的字,常体兼行楷,用笔近于南派,但以前学北碑的功夫,终不可掩。因之愈增其美。其书境全在“淡”与“拙”上,愈拙而愈妙,愈淡而愈有韵致。清绝人间,了无烟火气。任何性情急躁的人,读了他的字,都会自然而然地了无烟火气。任何性情急躁的人,读了他的字,都会自然而然地心平气静下来。听友人说,他写经时,先磨了墨,展了纸,端坐凝神,然后书写,虽蝇头细字,无一画句且。偶闻声,即停笔。待境静了,复端坐屏息,然后再写。
他为寺院写的字幅对联等,数目也颇可观。如草庵门联:“草积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还写一篇《重兴草庵记》(全文一九六字)。开元寺:“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原为朱熹旧句)。铜佛寺:“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等等。余如梵天寺、雪峰寺、灵应寺、承天寺、水心亭、福林寺、释迦寺、朵莲寺等,也都有他的墨迹。
在泉州,因为他写的字比较多,所以好像很平常。在江浙及其他地方,对他的字,却都珍重到万万分,海内艺林,即片纸只字,也都视为无上珍品。
上人出家后,艺事一概摒除不谈。但对泉州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却都甚为关心同情,随缘启迪诱掖。对泉州的山川名胜古迹,也颇关心,几乎所有名山古刹他都去朝拜过。一次,路过泉州西门外,看到潘山路旁矗立着一方晚唐诗人韩偓墓道碑,十分惊喜。韩偓,唐末避地来闽,依王审知,馆招贤院,而终其生。唐史称他唐代完人。上人发心为他立传,以表其忠烈。曾收集资料,并将其事郑重交他一个在家弟子,设法编写付印(稿已付开明书店,后毁于炮火)。因此而引起了泉州老进士吴桂生,发心向华侨黄仲训募捐,修葺韩偓墓。
(六)
上人以世所推崇的一代高僧,飘然来到泉州,自然要引起人们一番惊奇、思索;而上人的一些行动,多与时宜不洽,自然也一时不易为人所理解。然而,久而久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诗句),人们由惊奇而思索,而理解,终于不能不承认他对泉州佛教界,对泉州地方风尚,对泉州社会上一些人的德性修养,都有了颇为微妙的影响。
上人多年在泉州弘法,在泉州不少地方住过,最后在泉州逝世。现在开元寺里有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书法
一、弘一大师的书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样的内容(多是经文)就该配那样的字。那不是华贵的庙堂气,不是寒俭的山林气,不是锋芒毕露的才子气,更没有伦父愚氓的痞子气。他写字多是行楷书,不讲究大小参差、错落有致,也不讲究字与字之间的牵绕连带。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笔划的粗细变化亦不大。这样的写法易成“算子”。
二、弘一大师的书法欣赏:
扩展资料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首校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有什么特点
李叔同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生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的成就:
李叔同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备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李叔同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书法作品
李叔同书法作品有《悲欣交集》、《为刘质平书格言卷》、《代苦》《楷书心经》、《楷书一法万缘五言联》、《楷书如来普贤八言联》。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国外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首校歌。
李叔同书法的评价: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书法作品
李叔同的书法作品介绍如下:
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关于李叔同书法和李叔同书法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