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讯
限止语气 、限止语气属于什么语气
2023-04-11 01:14  浏览:28

限制语气是什么?

(不是“限制语气”,是限止语气)

限止语气

文言文中的限制语气词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示例:

文言文中的“耳”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甚么是限止语气

文言文中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 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译为"什么""为什么。 举例编辑耳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阻止语气 是啥意思? 首先是它的本身的意思,

“阻止语气”的说法不准确,应该叫“限止语气”.

限止语气,文言文中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常用“耳”“而已”表限止语气,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孙权劝学》中“见往事耳”的“耳”就是这种情况.

文言文判断语气词

1. 文言文常见语气词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 文言文中怎样分辨之是语气助词,还是代词

不知道你说的是那个词,我觉得既可作“语气词”,也可作“代词”的文言词就是“焉”了.下面我就跟你说说“焉”字的用法区别:1、语气助词:一般用于句末,偶尔用于句中.(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相当于“啊”.《史记》:“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2)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肯定语气,相当于“矣”“呢”,《史记》:“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3)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乎”“吗”.《诗经·唐风》:“嗟行之人,胡不比焉?”(4)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呢”“啊”.《史记》:“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2、代词:一般用于句中,偶尔用于句末.(1)代词.相当于“之”“此”.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草木无知,叩焉何益?”心不在焉.(2)疑问代词.相当于“那里”“哪里”.《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3)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墨子》:“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注:也不是要完全死记硬背,判断标准起码有两条:1、看位置,语气词除“句中停顿”的情况以外,全部在句末.代词一般都用于句中,偶尔用于句中.2、看意思.联系全句意思,确定做什么讲.希望对你有帮助。

3.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

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例如: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

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例⑤是感叹语气兼疑问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二、三个语气词连用。感 *** 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例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吾罪二十五年》)【译句:难道是我的罪过吗?】

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节选)》)【译句:鹏鸟在天空看下边,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

例①、②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例③句中三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示陈述语气,“乎”表示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三者合用,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例④句中语气助词连用,“则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叹。可译为“罢了”或“而已啊”。

总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朗读和理解课文了。

4.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是那些

这是别人回答的 我借用一下回答你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5. 【文言文中的者是语气词吗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6. 古文中,怎么可以判断出哪个是判断句

……者……也此乃……都是判断句的标志,楼上的胡说八道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

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第二、“。

,。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7.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

8.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

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例如: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 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 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 (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例⑤是感叹语气兼疑问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二、三个语气词连用。感 *** 彩一般比较强烈,各语气词都仍然保留各自表达的语气,但放在后面的一般要比前面的语气重一些。

例如:①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泰伯》)【译句:孔子说:“(他们)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 ②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译句: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了。】

③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吾罪二十五年》)【译句:难道是我的罪过吗?】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节选)》)【译句:鹏鸟在天空看下边,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这样罢了。】

例①、②是三个陈述语气词连用,加强肯定语气,语气重点在“矣”,相当于“了”。例③句中三个语气词连用,其中“也”表示陈述语气,“乎”表示疑问语气,“哉”表示感叹语气,语气重点在“哉”,可译为“吗”。

三者合用,表达强烈的反诘语气。例④句中语气助词连用,“则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感叹。

可译为“罢了”或“而已啊”。总之,古代汉语中,句尾语气词是可以连用的,有的是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有的是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有的是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还有的是三个语气词连用。

语气词连用,它们各自表达特定的语气,给句子组合成一种复杂的语气,但语气的重心一般都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就能朗读和理解课文了。

9. 文言文文学常识:判断语气、确定语气、解释语气如何区分

判断语气和确定语气类似 都是 也放在句尾 者也句型 要区分要看句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这里的“也”是句末语气词 表肯定语气,意思是“那草木繁茂而幽深秀美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这里的“也” 表示解析语气 是说做亭子的人 是山里的僧人智仙。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的“也”是句末语气词 表示判断语气 说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不是。。。 而是。。。”所以是判断语气

限止语气和陈述语气一样吗

不一样。限止语气在提出要求、警告、请求、拒绝等行为时使用,强调语气严肃,用以表现对对方的反应;而陈述语气比较平和,作用是说明、说明或传达某些想法信息等。

谁能解释一下 阻止语气 是啥意思?

“阻止语气”的说法不准确,应该叫“限止语气”。

限止语气,文言文中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常用“耳”“而已”表限止语气,当于现代汉语的“罢了” 。《孙权劝学》中“见往事耳”的“耳”就是这种情况。

限止语气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限止语气属于什么语气、限止语气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
0评